市场化发展路子”,主张:“必须使分散的农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技协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和关于“三农”、科普工作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将农技协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点和带动体,通过与农村科普、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三长”改革等工作的紧密结合,有力推动农技协的建设发展。
一、建立健全基层科协组织,稳固农技协发展壮大根基
为了打实农技协基础,陕西省科协着力建立健全到乡镇(街道办事处)到村(社区)的基层科协组织,在村和社区建立健全科普协会。陕西现有农技协2473家,其中贫困县1432个,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县级地区和贫困地区全覆盖。近五年争取中央财政1.08亿元,省级财政投入3640万元实施基层科普行动、科普惠农富民计划863项,引领发展优秀农技协35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43个、农村科普带头人134名。推动农技协负责人、科技工作者等进入县(市区)科协兼职挂职,全省“三长”兼挂职人员3200多人,占比达40%,乡镇科协和村科普协会由387个增长到685个。今年9月,省科协在榆林召开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三长”工作推进会,组织与会代表考察了榆阳区小纪汗镇和靖边县红墩界镇两镇的村科普协会组织及其成就。通过创新探索和多手段多渠道建设,农技协的数质量均有提高,合作规模和发展领域不断扩大,省市县镇村五级上下贯通的农技协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农技协成为陕西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主体。
二、建好农业专家服务站,培育农业产业创新核心体
2019年起,借鉴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模式,在全省建立203家农业专家服务站及“科技小院”。为使农业专家服务站工作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持续有效开展项目支持。2020年实施陕西省农业专家项目54个,2021年项目申报通知已下发,拟实施项目60个。农业专家服务站是科技创新和农村科普融合服务“三农”的切实有效实践,是“科技小院”建设理念在陕西的具体化,成为了农技协由多到精、由弱到强的有力支点,形成了陕西农业产业创新的核心平台。注重农技协和农业专家服务站建设与科普等工作融合发展。动员广大农技协和服务站科技工作者投身志愿服务行列,近五年全省组织科技志愿服务活动2158场次,居全国第3位;在全国率先创建7个“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普及(科学传播)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做法受到中国科协和省文明办的肯定。支持农技协和服务站工作者加入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研究教育体系,为科学普及的“陕西做法”添砖加瓦。结合在全国率先开展的科技馆教育体系建设、11个市县科技馆相继开放契机,鼓励部分农技协和服务站申请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项目支持,将研发场所、展览馆等作为科普场所向公众开放,缓解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科普基础设施薄弱的压力。推荐科技工作者参评“典赞·科普中国”“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在《陕西科技报》等媒体开设专栏,创办农技协微信公众号,宣传政策、宣扬事迹、推广技术。
三、广泛开展农技培训推广,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为持续有效开展农技培训推广,支持各级农技协建立各种形式的培训推广实体,如省农技协的绿野乡学院、千阳县的海升现代农业园区苹果田间大学、蓝田县的绿之圣社区科普大学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推广实体,为农技协培训推广发挥了组织作用。在建设培训推广实体的同时,着力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百千万行动”,按照“覆盖全省100个县区、支持建设1000个农技协(联合会),专家服务数量4000人,针对贫困人口开展1000场培训推广,带动脱贫人数20000人”的总要求,有针对性地把资金和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打牢贫困县区科技软实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硬实力。为使农技培训推广内容更加贴合群众需要,积极推广“点菜式”“订单式”科技服务,协调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为基层农技协、合作社工作人员、涉农电商从业人员、贫困户等提供培训推广7910场次,协调近千名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协结对帮扶,帮助完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为给农技协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上的指引,研究印发了促进农技协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开展“银会合作”支持基层科协、农技协发展的意见,号召组织620家优秀基层农技协入驻“智慧农技协”网上平台,完成率108.2%,农技协转型升级提速。举办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专题展”,组织优秀基层农技协和科普示范基地参展,省科协连续6年被农高会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编辑:郑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