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手性世界的探路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生勇

手性世界的探路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生勇

时间:2023-05-16 09:01:48 作者:--
来源:陕西科协




1939年,张生勇出生在陕西咸阳武功县一个农村家庭。年少时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父母以务农为主。父亲重视教育,倾其所有为张生勇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只要在学习上有需求,父亲都会尽力去满足,因此,他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质朴而严厉的父亲,在张生勇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求学的种子,张生勇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终在他一生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让其盛开。


1960年张生勇顺利考入西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张生勇在省城西安求学期间,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更加深切地领悟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此后的二十年间,他不断地通过学习进修提升自己,并最终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64年张生勇从西北大学化学系顺利毕业,同年9月,张生勇前往南京大学进修,1968年,张生勇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这期间,已近不惑之年的张生勇在1978年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作为新中国成立30年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法国巴黎交流学习。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地不懈努力,三年后,张生勇终于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张生勇面对导师的极力挽留,面对高额的报酬,不为所动、婉言谢绝,毅然选择回国。时隔数十年,张生勇院士依旧坚信着当初的选择:“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加入建设我们国家的队伍是我应尽的义务,我要为国家做身能所及的贡献。因此我是无怨无悔回到祖国的。”



回国后的张生勇稍作休整,便立刻投身到手性化学的研究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生勇进入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作为国内外早期从事手性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张生勇45年来始终以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为主要方向,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的第一线,致力于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成果转化。张生勇院士用他的一生,先后对不对称催化氢化、氧化、烷基化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中国的手性化学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他发明了两种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为将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他先后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著4部,获中国发明专利3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


张生勇不仅在科研上执着坚守,在教书育人上也是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他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也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和科研精神传递到下一代。因此,深受同事和学生的爱戴。张生勇主编的《有机化学》和参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而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精神不与岁月老,一柄烛台照后人。“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想继续追求我热爱的事业,让后人有所感悟,让科学历久弥新。”张生勇院士希望他的这些话能对年轻人有所启发。科学家精神既是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科学道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